山東省汽車工程職業教育集團:探索集團辦學道路 搭建校企共贏平臺
2018/6/12 13:42:42
出處:山東省汽車工程職業教育集團
瀏覽:
1004次
字體:
大
中 小
打印本頁
摘要:山東省汽車工程職業教育集團是立足于為山東半島制造業特別是汽車行業服務的協作、合作組織。集團成立以來,以“大職教觀”為視角,打破區域和部門之間的界限,整合教育資源,形成整體優勢,各成員單位在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實習實訓、技能大賽、師資培訓、訂單培養、就業安置和社會培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職教集團這個平臺,實現了資源整合共享,提升了職業教育綜合實力。
關鍵詞:汽車工程;職教集團;產教融合
山東省汽車工程職業教育集團是立足于為山東半島制造業特別是汽車行業服務的協作、合作組織,于2008年5月經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經貿委批準,由煙臺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牽頭,協同相關職業學校、企業和行業協會共同組建成立,目前成員單位已發展到100多家。集團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龍頭帶動、城鄉聯姻、校企結合、實現共贏”的思想為指導,以“大職教觀”為視角,打破區域和部門之間的界限,整合教育資源,形成整體優勢,突出專業特色,拓展招生和就業渠道,增強了整體實力;通過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城鄉結合、校校聯合,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了職業院校適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群體優勢、組合效應和規模效應,提高了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積極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為山東省汽車工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構建“四層次三融合”的校企合作組織體系
集團實行會員理事會制,現設內部機構有:理事、副理事、顧問、秘書處。同時,成立了理事會領導下的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健全了“理事會、校企合作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三級組織機構,帶動集團工作有序推進。
集團牽頭學校積極吸納相關企業和學校,逐步構建“四層次三融合”的校企合作組織體系?!八膶哟巍敝械谝粚哟危涸O計層,以山東省汽車工程職教集團為核心,政府主導、行業企業參與、學校主體共同設計學校乃至專業的發展主線。完善以理事會為核心的汽車職教集團組織機構,制定理事會章程,明確理事會各成員單位責任、權利、義務及活動方式,理事會每年度召開一次會議。第二層次:協調層,以校企合作委員會為中樞,統籌協調學校、行業、企業間的共贏合作和共同發展。校企合作委員會每年召開兩次會議,探討關于專業建設、就業、實訓基地建設等相關事宜。學院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作為校企合作委員會的常設機構,主持校企合作日常工作。第三層次:執行層,以學校及下設各系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為支撐,每年召開兩次會議,負責編制專業群發展規劃,研究人才培養標準,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統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頂崗實習管理,指導各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工作。第四層次:操作層,以專業為單位,在各地市校友聯誼會基礎上建立系級校企合作辦公室,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經常性地開展研討會,進行專業背景和人才需求調研、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和教材建設、教學組織實施等工作。
通過四層次的校企合作機制建設,達到校企、校校間的“三融合”即:搭建學校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搭建學校與學校間的橫向融合;搭建專業群與專業間的縱向融合。這一機制架構為集團各成員單位搭建了良好的資源共享平臺,保證了校企、校校合作的深入開展。
二、搭建產教融合、多維聯動的職教平臺
長期以來,我們依托汽車職教集團,通過校校聯合、校企合作,各成員單位在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實習實訓、技能大賽、師資培訓、訂單培養、就業安置和社會培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職教集團這個平臺,實現了資源整合共享,提升了職業教育綜合實力。
(一)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合理規劃專業布局
定期到相關行業企業進行調研,掌握集團成員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及人才需求情況,同時,結合畢業生跟蹤調查結果和企業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意見,研究確定學校專業調整和建設方案。集團圍繞汽車產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緊扣汽車前后兩大市場,構建汽車生產、銷售、服務三大專業群,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調整專業布局。集團學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省級特色專業——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為引領,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汽車電子技術等專業為主體,帶動汽車整形、汽車定損與評估、汽車新能源等其他專業共同發展的汽車專業布局。
(二)校企合作開發專業課程,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是通過廣泛深入的市場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查,在行業、企業的共同參與下,修訂了各核心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二是按照“工作過程導向”的思路,以工作分析為基礎,深入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大膽改革考試方式與評價機制,把企業的評價標準納入考核的主體。完成了集團內部50多門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驗收工作。三是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大賽,提高師生實踐能力。集團學校在今年的技能大賽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今年,集團內學生在省級以上技能大賽中共獲得省級以上各種獎項100多項。集團牽頭學校與東岳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等各大知名企業合作開發專業25個,建設課程60多門,編寫教材52部,并對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和教學整體設計重新進行了修訂。
(三)以實訓基地建設為依托,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
不斷加大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爭取了500萬美元的世行貸款項目用于校內實訓中心的建設和實訓設備的購置。積極發揮校外實訓基地的作用,認真搞好集團成員學校學生的頂崗實習培訓。集團內企業為集團學校提供了100多處校外實訓基地,安排學生頂崗實習,90%以上的畢業生在集團企業內就業,既緩解了企業用工荒,更減緩了學校的就業壓力。以技能大賽為抓手,促進學生技能的提高。集團每年都組織舉辦中高職汽車類技能大賽,各集團成員學校積極參加,形成了“以賽促教,以賽促練,以賽促學”的濃厚氛圍,不僅促進了專業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推動了集團成員學校間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交流互動。
(四)通過工學結合,實現專業教學與企業生產的有效對接
集團成員學校充分利用各自的地域優勢,建立和拓展以周邊工業區為主體、學校鄰近企業為主要合作伙伴的適合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實習的企業網絡,并有計劃組織學生分批到企業實習,使學校理論教學與企業的技能實訓有機結合起來。為保證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實施,集團成員學校以《彈性學制和學分制實施方案》為保障,推進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有效開展。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成員學校舉辦了戴姆勒、捷豹路虎、巴斯夫、北京現代班、矢崎定向班、永弘模具專班、通用班等各類定向班、冠名班,有針對性地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目前,集團牽頭學校與企業合作舉辦的各類冠名班、定向班有20多個。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雙師型”培養工程
一是加大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培養力度。實行雙聘雙掛的“雙帶頭人制度”。一方面選拔了一批具有行業背景、專業實踐能力強、教學業績突出的專業教師作為專業帶頭人,另一方面,從各專業對口大企業中聘請一名掌握最前沿技術與關鍵技術、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相關專業頂尖人才作為外聘專業帶頭人,實行“雙帶頭人制”。實施了“五個一”的骨干教師培養工程。要求專業骨干教師必須至少與一個合作企業建立長期聯系、結對一名兼職教師、參與一項應用技術研究、參加一個實驗實訓室管理和參加一項教改課題。通過實施“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加快了青年教師的成長,目前集團學校骨干教師中95%為中青年教師。
二是積極開展教師進修與培訓。采取內扶外培、校企雙元等方式,加強對教師教育理念、職業技能的培養培訓工作。今年,聘請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高級工程師焦建剛、山東-巴伐利亞職教師資培訓中心汽車專家馮春軍等國內知名專家20余人,以及知名企業專家50余人、國外專家7人為集團成員學校教師進行培訓。
三是大力引進專兼職教師。集團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引進工程”,今年從高校和企業引進了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青年教師20人;通過實施“兼職教師資源庫建設工程”,從當地知名企業聘用了兼職教師20名。集團不斷探索和完善兼職教師聘用制度,制定并實施《兼職教師聘用與管理意見》,建立了校企互通、專兼結合、動態管理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完善了兼職教師資源庫,逐步形成兼職教師承擔大部分專業實踐課程的機制。
(六)依托學校辦學條件,積極開展社會培訓
集團建立了高級技術人才流動機制,校企互派教師和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參與學校教學和企業員工培訓,實現了集團內部高級技術人才資源共享。學校在向企業輸送技術人才的同時,還承擔著為企業技術工人進行理論培訓和學歷培訓任務,以提高其專業理論和文化水平。成員企業也積極參與成員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場所,為學生技能培養提供廣闊的空間,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成員學校的學生參加各專業技能考試,四級工過關率達到90%以上。啟動了汽車運用工程專業領域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和半島制造業緊缺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為企業員工進行培訓,目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0多個,共培訓學員3156人次。培訓農民工3000余人次;有效利用現有的辦學條件和實訓設施,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遠程教育工程,為農村培養能夠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截至目前共招收培養學員2148人,已畢業學生1149人。
(七)以學生素質培養為核心,全面做好育人工作
集團高度重視學生職業素養在今后職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集團牽頭學校提出了“點亮人性之美,發掘潛在之能”的文化育人理念,結合學校和行業特點,突出企業文化、汽車文化和傳統文化教育,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主題教育活動為抓手,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目前共有理論學習型、興趣愛好型、社會公益型等學生社團20多個,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20多門,以科技文化藝術節為載體舉辦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技術水平;還通過開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感恩勵志教育、職業生涯教育等,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的養成。
三、今后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幾年來,依托汽車職教集團這個共建共享的平臺,實現了校企合作共贏、校際優勢互補、雙方共同發展,已初步形成了集團內部的產業鏈、師資鏈、信息鏈和就業鏈,促進了集團各成員單位的共同進步和發展,今后我們將著力從以下方面繼續推進集團化辦學:
(一)健全完善運行機制,進一步增強集團運營活力
進一步完善以理事會為核心的汽車職教集團組織機構,認真執行集團理事會例會制度,有針對性地組織召開理事會,研究解決集團工作的重大問題;完善評價機制,對集團成員單位實行目標管理。
(二)繼續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扎實有效地開展實訓工作集團成員學校要根據教學需求,積極籌措資金,充實實訓設備,完善實訓條件,提升實訓能力;與相關集團成員企業協調配合,繼續拓展校外實訓基地的規模和數量;進一步發揮各成員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的作用,做好企業員工和社會各類專業技能人才的培訓工作。
(三)推進“雙師型”教師培養工程,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深入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加大“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力度,開展多方位多形式的師資培訓。利用集團與國外有關學校的友好協作關系,選派集團成員學校汽車專業教師赴國外進修學習。繼續依托山東-巴伐利亞職教培訓中心等師資培訓機構,舉辦汽車專業培訓班,對汽車專業教師進行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培訓。積極爭取有利政策,進一步改進職業院校的人才引進機制,能夠直接面向企業行業一線招聘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提高學校的師資水平。
(四)大膽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進一步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根據學生的基礎和需求進行課程和學分調整,加大實踐力度,建立靈活的不同要求的學分制。深入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繼續推進“教學做一體化”課程的建設。
(五)進一步密切校企合作關系,走好產教研結合之路
創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思路、方法和模式,努力構建適應企業需要、滿足學生成長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平臺。認真總結推廣與企業聯合舉辦冠名班的經驗,繼續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舉辦各類合作班,擴大原有合作班的數量和規模。鼓勵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合作,根據企業需求,積極開展技術研發,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過程的轉化,實現產教研相結合,發揮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為企業轉型升級服務。